燃烧的薪火久久不熄
他高举火把
不忘初心 因材施教
躬身力行诲人不倦
谱写育人篇章
缘起语言 韵海泛舟
“在我深造的学府,研究语言的传统源远流长”
在蓝庆元的大学课程中
有一门课是语言学概论
授课的老师是一对夫妇
通过分工的形式为学生授课
自小生长在汉壮语的“双语区”的蓝庆元
在两位老师的授课下
激发了他对语言学的好奇与探索
求学之路并非总是风平浪静,考研在当今也是众多学子的一道“难关”,在当时的蓝庆元看来也是如此。“考研是我比较痛苦的时候,两眼一抹黑,没人教我们怎么去做,我考了两次我才摸清楚考研是怎么考的”。蓝庆元的考研过程异常艰辛,因缺乏经验和指导,他多次碰壁,但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坚持,通过两次考试逐渐摸清考研的方向和方式,“硬闯”出了一条道路。
金科玉律真师范,化雨春风入我庐。蓝庆元的博士生导师,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导师的悉心指引,让蓝庆元从迷茫中走出,找到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导师的耐心教导,不仅拓宽了蓝庆元的学术视野,还改变了他的学习习惯,让他学会了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学术权威,从而更加专注于探求真知。
“中国语言文化是值得我用一生来钻研的”,在蓝庆元教授数十载的科研与教学生涯中,他对语言研究的热情没有丝毫减退,复杂的专业知识与繁琐的科研工作不仅没有打击他的信心,反而激励他继续深入研究。与汉语言文学的这份深厚情缘,成为了他一生的坚守,与汉语言文学的“双向奔赴”成就了蓝庆元授一生的追求。
授业情深 初心不改
1982年
刚刚大学毕业的蓝庆元
因父亲不愿他离家太远
写了一封信给学校
蓝庆元被留在了家乡广西
在河池县白土乡教书
父亲的一封信,开启了蓝庆元教授的教书生涯。一开始抱着试试看心态的蓝庆元,却在教书过程中,发现自己适合从教,开始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师这份工作,蓝庆元教授同我们讲道“教师这份工作很适合我,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为适合,所以在这个看似平淡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很多乐趣,到现在可以说是非常热爱教书育人这份工作的。”
“我的从教初心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薪火相传’”。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蓝庆元教授始终坚守初心,将知识的火把传递到更多人的手中。蓝庆元教授的教育生涯,像一幅丰富多彩的长画卷,徐徐展开。从1982年本科毕业后,蓝庆元就开始在中学做老师,后来工作调动,在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做翻译期间也在大学里兼课,读博士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在社科院时蓝庆元教授也作研究生导师,并在中央民族大学任兼职教授帮忙上课,在这一上就上了二十多年。曾经那位站在白土乡教室中的年轻教师,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资深教育者。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蓝庆元教授对教书的热爱始终不减。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退休后,蓝庆元教授出于对课堂的热爱,继续投身于教育事业,他向我们说道:“几十年的从教经历让我习惯站在课堂上,教书这份工作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不教书会有种生活的缺失感,会很想念课堂想念学生”。多年的从教经历,如穿了线的针,将教书育人细细密密地缝进他的生命里。从此,再也无法割舍的,是三尺讲台与一张张求知若渴的面孔。
因材施教 以思为本
“我的教育理念,可以归结为‘因材施教’”
蓝庆元教授深知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各自拥有不同的潜能和专长
他时常思考
因此
如何精准地发掘并激发学生的天赋
以及如何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在蓝庆元教授的教学实践中,他坦言面临最大挑战是在大班授课的环境下,难以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蓝庆元教授并未因此退缩,他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他讲道:“在大班教学中,确实难以照顾到每位学生,但课下的交流和课上的细心观察,能帮助我更好地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这样,我就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蓝庆元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承着自己的座右铭。“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他不断地反思和探索,试图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真正实践“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回忆过去,蓝教授说到,我现在的教学方式和原来的教学方式不一样了,以前的我更注重讲解,课堂是以我的讲解为主,现在我会更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发现知识、学会知识。蓝庆元教授的教学方法旨在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进行思考,,在课堂上,他巧妙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知识。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为学生们留出了充足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蓝庆元教授重视思考的重要性,他强调,学会思考是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希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不断思考中成长和进步。
启迪探索 厚积薄发
【左三】
蓝庆元教授来华珠任教
已有一年左右的时间
初到华珠任教的蓝庆元教授
最初接触到的
是人文学院的陈军院长
陈军院长诚实 坦率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使蓝庆元教授下定决心
来华珠任教
蓝庆元教授向我们讲到,来华珠任教是他从教生涯中最独特的一段经历,他分享了其中的感受:“华珠的学生愿意与老师交流,也让我更好的了解到了学生的想法,更真切的感受到学生的朝气与生命力,那种年轻人特有的意气风发和努力上进。”
此外,蓝庆元教授还赞许地说道:“学生的上课状态是我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积极努力上进是我对华珠人文学院学子的评价。有些学生的专业素养达到研究生高年级水平”。同时,他希望学生们可以多读书,获取更多的知识,方便的话多出去走一走,多到基层去看看,了解中国与国际社会,争取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蓝庆元教授在华珠教授汉语言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引起学生对汉语言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并为有志于深造或从事相关行业的学生提供指导。为此,他在人文学院开设各种语言兴趣群组,通过做粤语等方言的研究,带领学生做调查,将学生引导到语言研究方面上,学以致用,做到有目的、有实践的学习。
在分享自己的学术历程时,蓝庆元教授提到了几本对他影响深远的著作,其中有潘悟云的《汉语历史音韵学》,郑张尚芳的《上古音系》,梁敏、张均如的《侗台语族概论》等,这些著作为蓝教授在语言学的学习与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蓝教授也对汉语言学感兴趣的同学推荐了几本古代汉语入门书目,分别是中华书局出版的《说文解字》《释名》《方言》《尔雅》这四本书,希望这些著作能为同学们的学习带来帮助。
汉语之韵 方言之美
在大学时期
蓝庆元教授就深深地
被汉语言的魅力所吸引
并专注于这一领域的学习
开始博士生研究后
少数民族语言
他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
作为专攻方向
“搞研究要知道研究对象从哪来,要到哪里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方言更是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印记。方言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对语言根源进行追溯,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越研究越有趣。“搞研究要知道研究对象从哪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做学问的目标,也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动力”蓝庆元教授说道。“当你真正学进去后,你就不觉得汉语言学玄幻了,实际上,这是一门相当严谨的学科”,蓝教授表示,汉语言学吸引他的一大特质就是其严谨性与科学性,有发展规律可探究,在研究过程中他收获到了无穷的乐趣。
在谈及做研究的价值时,蓝庆元教授强调:“做研究什么都有价值,只要是真正解决问题的都是有价值的。”蓝教授谈到,做学问要摒弃“功利思维”,当你深入地投身到一个领域的研究中时,要把功利性的目的置后,拥有长远思维,才能在相关领域上有所作为。
蓝庆元教授在做语言研究的同时,还在多家学术期刊做编辑工作,除了担任《民族语文》常务副主编外,还担任副主编编委等工作。在这些期刊编辑工作中,蓝教授收获颇丰,这些经历不仅让他对学术界的前沿理论与发展趋势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掌握到了文章从撰写到最终成型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工作,他有机会与业内优秀的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秉持初心 实践探索
【左一】
蓝庆元教授对汉语言学的执着与热情
贯穿了他几十年科研生涯
蓝教授一直致力于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汉语借词研究,发表了《白土壮语中的汉语山摄对应词的历史层次》、《拉珈语汉借词层次分析》、《壮语中古汉语借词及汉越语与平话的关系》、《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也谈“干栏”的语源》等高质量论文,出版专著《壮汉同源词借词研究》、《拉珈语研究》,参编《中国语言地图集“少数民族语言卷(第二版)·侗台语族语言”》(文字说明部分)。
关于借词研究的意义,蓝庆元教授表示,借词是语言接触的产物。语言接触一般是从词汇的借用开始的。对一个语言系统来说,借词既带有源语言的特点,又受到受语言系统的制约,是融于受语言的外语言成分。因此,借词的研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首先,由于借词是语言接触的产物,通过借词研究,尤其是对正在接触的语言的借词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机制。其次,从语言史的角度来说,虽然借词是语言历史比较中被剔除的对象,,但由于借词保留了源语言的读音,包含了源语言的历史信息,对此进行研究可以补充源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失落环节。借词研究为同源词、老借词分辨难题的解决做必要的基础工作,为语言接触理论的研究提供有学术价值的参考资料。蓝教授表示,一项科研课题从产生到研究、再到结果,需要学者付出大量时间与心血,在许多复杂且繁琐的环节中,实际调研是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对于借词的研究,还需要深入进行实地语言调查,为壮语方言土语的研究提供新的语言材料。
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在大学阶段,
不仅要先学好课堂知识,
学到能终身受益的知识,
也要找回自己的兴趣爱好,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
蓝庆元教授观察到死板的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他呼吁学生拾起对学习最初的兴趣
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
蓝庆元教授认为,学生们应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是终身的事,必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时代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主观能动性的运用变得更加重要。许多学生也许会被曾经形成的“学生思维”所束缚,在这个思维模式里,学生们总是习惯依赖老师给出答案,蓝教授对此表示很担心,认为这样的思维模式会“杀死”同学们的自主性,他鼓励同学们摒弃原来固化的学生思维,自己寻找答案,鼓励学生质疑权威,蓝教授在教学实践中会与学生一同给词典“纠错”,发现词典中字词的错误读音,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对语言学的兴趣。此外,蓝教授表示学习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虽然一开始会为了某个目标而强迫自己学习,但当你真正投入其中,便会发现其中的快乐。
在汉语言学的学习上,是否有方言基础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挑战。相较于没有方言基础的学生,有方言基础的学生在理解某些语言现象时,往往能更快理解,比如可以发现方言中保留的古代汉语读音。然而,这种困难并非不可克服,蓝庆元教授说道:“每个地方的语言都有学习语言学的优势,哪怕只会说普通话也可以学得很好,关键是看你怎么用、怎么学”,没有方言基础的同学可以通过反复记忆来掌握语音、词汇等方面的知识,一旦记忆方法得当,同样能够轻松理解并掌握语言学精髓。因此,无论是否有方言基础,其实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个人努力。
“‘专精’是我们学习的关键所在”,蓝教授说到。有些同学虽然涉猎广泛,但往往博而不精,导致在许多领域都只能停留于表面。因此,他鼓励华珠学子应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并抓准一个方向深入研究,只有在某个领域苦心耕耘,才能找到做学问的窍门与规律,从而有所收获。此外,蓝教授也提到关于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一定要“早入手”,避免后期因为赶稿产生焦虑情绪。
对华珠青年教师在科研以及教学方面,蓝庆元教授寄予殷切的期望并提出中肯的建议。他认为,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同样应该选定一个方向并深入钻研,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实力。在课堂上,青年教师的授课应当灵活多变,避免照本宣科;其次,,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受益终生。
春风化雨 理想生根
心有所向 素履以往
三尺讲台
日月更迭
课堂中的一字一句
是封入三尺讲台的时间琥珀
心怀赤诚 手握薪火
火光长燃 代代相传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锦洞路168号
邮编:510900
电话:020-87979913 传真:020-87979913 投诉咨询方式:020-87979913 邮箱:zjxybgs@scauzj.edu.cn
招生电话:020-87983820;020-87979603;020-87975122; 020-37983879;020-87976783
武装部征兵咨询电话:020-87982606
版权所有: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粤ICP备11088286号-3